源起
中國的緙織技藝源於西域,先用於毛織,後轉為絲織。緙毛在漢代已經出現,新疆樓蘭遺址曾出土一塊漢代奔馬緙毛。早期緙毛所用毛紗粗實,至唐代變得較為幼細。1973年,吐魯番阿斯塔那墓發現了幾何菱紋緙絲帶,表明最晚在七世紀中葉中國已有緙絲。
緙絲,又稱 「刻絲」,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。是中國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,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。
宋元以來,緙絲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,常用以摹緙名人書畫以及製作宮廷藝術品。
於明清兩代,緙絲更常被用在皇帝皇后服飾織造、文武百官的朝服制作。
2006年5月,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; 2009年9月,緙絲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。在現代化沖擊下,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因生產周期長、成本及價格貴昂而面臨失傳;而此門工藝製作亦成了緩逝的夕陽行業。在其發展前景令人憂慮之時,更有必要製定規劃加以保育。
中國的緙織技藝源於西域,先用於毛織,後轉為絲織。緙毛在漢代已經出現,新疆樓蘭遺址曾出土一塊漢代奔馬緙毛。早期緙毛所用毛紗粗實,至唐代變得較為幼細。1973年,吐魯番阿斯塔那墓發現了幾何菱紋緙絲帶,表明最晚在七世紀中葉中國已有緙絲。
緙絲的起源大約在公元七世紀,自漢至隋唐,漸趨成熟。到宋代,在中國織造史上已占有突出的地位,那時「以河北定州所製最佳」,「以宣和時製作最盛」。南宋時,蘇州的緙絲生產也已有一定規模。自明代始,緙絲技藝在蘇州市區廣為流傳,成為該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現形式之一。明代蘇州緙絲織造技藝更為精湛,以御用緙絲龍袍及緙絲書畫中的開相織品著稱。到了清代,更出現了緙、繪結合的新技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