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11 Craft & Guild Foundation

向下捲動

缂丝

缂丝,又称 「刻丝」,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。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,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。

缂丝的织造过程细致,常有「一寸缂丝一寸金」、「织中之圣」的盛名。

宋元以来,缂丝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,常用以摹缂名人书画以及制作宫廷艺术品。

于明清两代,缂丝更常被用在皇帝皇后服饰织造、文武百官的朝服制作。

2006年5月,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; 2009年9月,缂丝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源起

中国的缂织技艺源于西域,先用于毛织,后转为丝织。缂毛在汉代已经出现,新疆楼兰遗址曾出土一块汉代奔马缂毛。早期缂毛所用毛纱粗实,至唐代变得较为幼细。 1973年,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发现了几何菱纹缂丝带,表明最晚在七世纪中叶中国已有缂丝。

缂丝的起源大约在公元七世纪,自汉至隋唐,渐趋成熟。到宋代,在中国织造史上已占有突出的地位,那时「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」,「以宣和时制作最盛」。南宋时,苏州的缂丝生产也已有一定规模。自明代始,缂丝技艺在苏州市区广为流传,成为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。明代苏州缂丝织造技艺更为精湛,以御用缂丝龙袍及缂丝书画中的开相织品著称。到了清代,更出现了缂、绘结合的新技艺。

相关文章